形意拳传统文化透视

点击数:20322017-08-24 15:56:24 来源: 常州形意拳八卦掌

形意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山西黄河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。我县素有“形意拳之乡”的美誉。然而,大多数人学习形意拳,也只是练练套路,健健身,学上三招两式,防防身。对于形意拳文化的研究与学习,相对来说则比较欠缺。虽然,近几年来,有所重视,但力度显然不够。所以,当我们在传承形意拳的过程中,研究“术法”,探讨历史源流,总结拳法理论的时候,不仅要明确而突出地提出“形意拳文化”的概念,而且,要重视与加强对其深层次的文化理论研究。尽管形意拳的魅力,在于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,但是,长期以来,形意拳被定位与局限在体育的范畴。作为体育的一个“武术项目”,套路竞技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。在一般人看来,形意拳也只有实用的攻防、健身、演艺等功能,而支撑形意拳的文化理论属性,则被严重地忽略。甚至有人认为,形意拳作为一门文化,有点牵强附会。笔者认为,形意拳作为一门文化,它不仅具有体育属性的拳脚运动形式,同时,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对于哲学智慧的理解与应用。可以说,形意拳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汲取了社会各领域的营养,有着丰富的内涵。它不仅是融健身、演艺、技击于一体的体育项目,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青睐,而且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风格与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,成为世界上特有的一门“中国式”艺术。形意拳作为民间体育竞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的形成与发展,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极深。在拳理立论、拳法套路、演练形式、功法修炼、养生技击、武德涵养等诸方面,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多元文化内涵的特征。现就笔者粗浅的武学水平,跳出“体育项目”的圈子,从文化的角度,透视一下形意拳与中华传统文化、古哲学思想千丝万缕的联系。 一、形意拳立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 形意拳把“阴阳五行”学说作为总的纲领,诠释丹田、阴阳、三才、五行、六合之理,把它作为形意拳立论的依据引申意义,创造出了一套极具哲学内涵,而且比较系统的修炼方法和理论。 阴阳学说,是我国最古老的《周易》经典中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,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点。《易经.系辞上传》云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讲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法则。万事万物的变化,都是由阴阳运动所使然。形意拳把阴阳之理运用于拳法之中,形成拳法理论的基本思想。形意拳两仪歌曰,“鹰熊竞志,取法为拳,阴阳暗合,形意之源”。首先,作为阴阳所具有的含义,形意拳从三个方面,演绎出一系列阴阳概念。一是从人身肢体看,正为阳,背为阴,即心胸部为阳,脊背部为阴;身体左侧为阳,右侧为阴;上为阳,下为阴;手心为阳,手背为阴;拳心向上为阳,拳心向下为阴。二是从运动形态看,动为阳,静为阴;起为阳,落为阴;展为阳,束为阴;快为阳,慢为阴;进为阳,退为阴。三是从人的行为及其它方面看,呼为阳,吸为阴;刚为阳,柔为阴;开为阳,合为阴;攻为阳,守为阴;外为阳,内为阴;气为阳,血为阴等。从拳型、掌型看,又有阳拳、阳掌、阴拳、阴掌。立拳、立掌又称为阴阳拳、阴阳掌。然后,根据“阴阳对立,阴阳转化,阴阳相济”的运动规律和法则,进行“内外兼修”健身养生,并创造出一系列技击原理和方法。使神妙莫测的形意拳技击之法,明显地具有阴阳特征。其攻防、进退、吞吐、虚实、真假、束展、智勇等等无不体现出阴阳对立统一的概念,从实战中变化多端的手法、腿法、战略战术看,也无一不是阴阳的展开和体现。如果对形意拳全面地分析,从理论到实践都离不开阴阳的互易变化,阴阳学说贯穿于形意拳运动的始终。因此,先师曰,“拳之大要,重在阴阳”。 根据老子“孤阴不生,孤阳不长”的道理,在形意拳的行功中,又深刻体悟出松与紧的关系,把松视为阴,紧视为阳。一阴一阳,一松一紧,阴阳相长,平衡和谐。光有松没有紧,则孤阴不生。光有紧没有松,则孤阳不长。有松有紧,才能劲力活泼,气血畅通,功力长进,有变有化。在形意拳术的千变万化中,又贯穿着一个理。这个理,实质上就是老子所说的“道”。老子曰,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形意拳以道为根本,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而完整的练拳理论。丹书云,“道自虚无一气生,便从一气产阴阳,阴阳再合成三体”。形意拳中“三体”一词即由此而来。“三体者,天地人三才之象也”。三体也称三才。其渊源也出自《周易》,“易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,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,兼三才而两之……”这里指天地人为三才。由此三才而引申出:天有三才日、月、星,地有三才水、火、风,人有三才精、气、神。而人之三才,又有内外三才之分。外指人体头、手、足,内指人身体内气(真气)、液(精津血)、固(脏腑肌骨)。依“三才”之意,形意拳形成三体式桩功。成为形意拳的基本功法,精髓所在,入道之初步姿势。形意拳中有“三节”(根节、中节、稍节),“三劲”(明劲、暗劲、化劲),“三心”(手心、足心、顶心),“三势”(高势、中势、低势),“三丹田”(上丹田、中丹田、下丹田)的说法,在练法要领中,又有三顶、三扣、三圆、三敏、三抱、三垂、三曲、三挺等八个要求,也均暗含三才之意。若三体贯通,自然内固外坚,根基牢固,气盈劲足,故形意拳有“万法出于三体”之说。《易经》曰:“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三才,三才生万物”,即此意之源也。 五行学说也和阴阳学说一样,是认识世界,解释宇宙事物变化的一种学说。“五行”一词出自《尚书.洪范》。它主要讲的是事物生克制化的规律。古人为说明五行及五行生克,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字作为代表符号,以“相生”“相克”原理来解释事物的相互关系及作用。并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。据此,形意拳家创编出劈、崩、钻、炮、横五拳,名曰形意五行拳。并根据易医理论,把内五脏肺、肝、肾、心、脾以及外五官鼻、眼、舌、耳、人中,与五拳相匹配,形成了一套形意拳独特的健身原理。根据五行相生关系,“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”,“万物土中生”之理,形成形意五行拳相生关系为劈拳变钻拳,钻拳变崩拳,崩拳变炮拳,炮拳变横拳。又根据“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”的相克之理,来说明劈拳破崩拳,崩拳破横拳,横拳破钻拳,钻拳破炮拳,炮拳破劈拳的攻防原理。以“相克”理论作为攻防原理的编拳依据,从实际操作体会,还是很有道理的。当然,实战运用则不可教条死板,而要注意阴阳变化,方可活学活用。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形意拳中,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拳理功法,多种单式练法和对练套路及相应的技击技术和健身理论。而且,根据五行所具有的突出特点,还提出了对拳法演练的具体要求和内涵意义。如劈拳属金,其形似斧,有劈物之意。崩拳属木,似箭离弦,有射物之意。钻拳属水,形如闪电,曲中求直。炮拳属火,其形似炮,左右顾打,拳猛刚烈。横拳属土,似土之活,滋养万物,为五拳之母。此五行拳锻炼人体生理五脏功能,则有劈拳养肺,钻拳助肾,崩拳舒肝,炮拳强心,横拳利脾的健身功效。坚持修炼,日久天长,自会阴阳平衡,身体健康。 总之,形意拳运动处处离不开阴阳五行之理。可以说,阴阳五行学说是形意拳的总纲,是形意拳立论之依据,理论核心之所在。 二、形意拳拳法套路以仿生学思想为基础 形意拳以阴阳五行学说立论,创编了五行拳,即:劈、崩、钻、炮、横五种拳法,采动物技能之长,创编了十二形拳,即:龙、虎、猴、马、蛇、鸡、鹰、熊、鸟台、鼍、鹞、燕等十二种动物的象形练法,形成了形意拳运动的主要套路内容和基本拳法。不仅蕴含丰富的古哲学思想,而且具有浓郁的象形会意的仿生学思想。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,象形拳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。其中,形意拳就是一门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技能特长,象其形,取其意,内外兼修,形意合一的象形拳。它充分展示了古代体育仿生学思想。 形意拳的起源和发展与仿生学思想有着密切的不解之缘。很早很早以前,我们的祖先在和动物的相处过程中,就清楚地发现,尽管人类为万物之灵,但是,人的身体素质和某项技能,与各种飞禽走兽的专项长处相比,则大显逊色。例如,躲闪灵巧、机警敏捷不如猴;凶猛刚威扑食之勇不如虎;飞翔腾空,活泼自在不如鸟;体壮力强、调膀之劲不如熊;养身延寿不如鹤等等都是人类不如禽兽的地方。这就给养生家、拳术家以无穷的象形遐想。大约几千年以前,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运用导引吐纳,仿效鸟兽形态动势,以求活动筋骨,调理气血,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。春秋战国出现了“两禽戏”,熊经鸟伸,如熊攀树自悬,鸟伸足飞空。西汉则发展为“三禽戏”(鸟、熊、猴)。至东汉末年,著名神医华佗,集前人之经验,总结创编了“五禽戏”。据《汉书.华佗传》载,“吾有一术,名五禽戏,一曰虎,二曰鹿,三曰熊,四曰猿,五曰鸟。亦以除疾,兼利腿足,以当导引”。此五禽戏,模仿动物姿态活动而得名,锻炼吐纳,以强壮身体为主,不以技击为能,流传于世,对健身作用甚为有效,影响极其广泛,成为我国古代体育仿生学思想的典例。 宋时,岳武穆王倡双推手法,又以“熊鹰竞志,取法为拳”。鹰形为进攻,熊形为防守,并以此教练将士,相传为形意之源。金元时期,山西太原人白玉峰,精通拳技,融会贯通旧时宗法,参以古代搏击和华佗氏之五禽戏变化,创编了龙虎豹蛇鹤,名曰少林五拳。使动物搏击之长模仿运用于拳术技击而盛极一时。明末清初,山西平阳人姬龙峰,得岳武穆王拳经,默识揣摩,潜心修炼,学乃大成。又配以十大动物之形,而创立心意拳种体系。以上岳飞,姬龙峰创拳之说,只是人云亦云的传说。虽然有种种争议,但是,这一拳种的套路练法,具有明显的仿生思想却是肯定的。我们再看一下现在的心意拳和形意拳,其象形取意的套路内容,更能说明问题。心意拳原名六合心意拳,也曾名十大形,是一种仿效动物技能象形会意的武艺。虽然练法上重意不重形,但其套路的主要内容,十大形,七小形,占了相当大的比例。十大形为龙、、虎、猴、马、鹰、鹞、燕、鸡、熊、蛇,七小形为鹤形、猫形、鼍形、鸟台形、螳螂形、喜鹊登梅、蜻蜓点水,共计采用十七种动物的形象练法。作为一个拳种模仿如此之多的动物形象,效其良能,悟其真意,在象形拳中也是少有的。与戴氏心意拳一脉相承的形意拳,以五纲十二目为原理,取象于数理,撷取十二种动物的技能和特点,变为十二形拳。其仿生思想的轨迹也清晰可见。由此看出,武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繁衍,形意拳在古代体育仿生学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,从而奠定了形意拳的套路内容和拳法基础。 形意拳的命名,十二形拳的意义及形意拳身形练法要求,都充分体现了仿生学思想。关于形意拳的名称,随着仿生思想的不断深入强化,而逐渐定名为形意拳。当然,至今仍有称心意拳或六合心意拳的。从形意拳的名称分析,形不仅讲的是外形,即本身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外表形象,而且,包含了许多动物的特征和技能。意则讲的是意念、思维。形意拳不仅要求内意和外形要统一,而且,在演练中要体现出动物技能特长的内涵意义,即动物的天性和灵性。它不是单纯的仿效动物的外表形象和动作,而是要有心理上内在的思维想象。形意拳的名称,虽然同时强调形与意两个概念,但不难看出仿生思想是形意拳立拳的基础。这就是说,形意拳如果离开了动物之技的模仿,就会失去它本质上的意义。形意拳实乃象形取意、形意合一之拳也。 形意拳所采取模仿的十二种动物,为了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,各有其独特的技能。诸如龙有搜骨之法,伸缩吞吐,升降灵敏,活泼于腰;虎擅长三绝,有凶残刚猛之威,扑食之勇;猴极具灵性,有纵山之灵,躲闪变化之巧;马练腹实,有疾蹄之功,撞险之胆;蛇有盘绕曲伸之能,又有拨草之技;鸡(公鸡)生性善斗,有独立之功,抖翎之威,歼斗之勇;鹰有捉拿之劲,以爪为锋捕物之灵;熊看似钝笨之物,膀力之大无以伦比,且有扶项之力,拙中藏巧之劲;鸟台有护尾之能,竖尾升降之技;鼍有浮水之长,左右分合之巧;鹞有入林之快,钻天翻身之奇;燕有抄水之妙,闪避飞翔,灵巧敏捷之能等等。这十二种动物的技能和特长,都是人的不足之处。形意拳家根据这些动物各自特有的技能,编成拳术套路,练习搏斗之技、健身之术,转变成人的多种能力,为人所用。就是以动物之长处来弥补人的短处,而不是象形取形。例如我们练习猴形,决不是要学习猴子的抓耳挠腮,地上滚爬的形象和动作,而是要撷取猴子的灵性,动作快捷,三闪六躲的技击搏斗之长。形意拳谱云,“远取诸物”和“人以身形物之形,物之意以人意悟之”。说明了学习形意拳,仿效动物形象的目的。其意义就是仿其法,效其技,练其功,悟其真意,通其造化,以除疾病,搏击自卫,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。 在练法上,形意拳讲究“鸡腿、龙身、熊膀、虎抱头”四象之理,运用仿生思想,取法于拳技,提出了练习形意拳身形素质的形象化要求。形意拳的步法多用鸡腿步,亦名寒鸡步。就是说练习形意拳的步法,要象鸡走路一样,两腿夹紧,似屈非屈,似直非直,出步磨胫,站立时,如金鸡独立之势,以单腿重心低为功夫,有提低疾远,变化敏捷之特点,既便于进攻,又便于防守。先师常言,“练形意拳要把把不离鹰把,步步不离鸡腿”,可见鸡腿之重要。形意拳的身法以龙身之特点为要领,主要取其身有三屈之才,形松体灵之精义。龙善变化,腰为一身之主宰。形意拳的动作,吞身蓄气时犹如龙体之蜇伏,起身进攻时好似龙之升腾,体现出身法灵活柔韧,吞吐自如的特色,才算是掌握了龙身的练法。形意拳动作简单,实战性强,劲力之锻炼,又以效仿熊的膀力为上。熊虽然是迟钝笨拙的动物,但力猛形威,尤其膀力十分的大。取之于身内,透关健体,练静力,练沉身,气充丹田。人体上肢,肩膀为根节,通过松肩沉肘,节节贯通,劲整力合,实战时,劲力才能灵活运用,体现出价值。关于虎抱头,则是形意拳动作过渡时“两手相抱似猛虎离穴之意”。就是说要取老虎扑食之前,表现出来的雄威形态,虎伏丹田气足,目聚神光,身藏其劲,爪藏其锋,以练精气。此说“抱”字也有以“豹”解释的意思,均是要体现威猛逼人的神气和劲力特点。不必硬抠字眼,只要仿其形,效其性即可。 综观形意拳之演化,十二形拳之要义,四象之取法,无不和仿生思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形意拳谱讲,“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,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,妙效其性能,摹效时久,自能精神入体”。由此分析研究可知,古老的体育仿生学思想,是形成形意拳健身性与技击性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。 三、形意拳演练形式以风水方位学为特征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创编的形意拳套路,式简而意深,涵蕴相当的丰富,它不是单纯的拳脚套路,而是把本质上凶残斗狠的搏击之技淡化,表现于内含“用法”的套路演练之中。它拳势紧凑,动作明快有力,一出一入,一进一退,刚柔相济,内外相合,形神一致,大多单动作重复,好学而难精。从演练的套路形式分析,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,它以华夏民族传统风水理论中的方位学为演练套路的基本特征。形意拳起势动作,面南向北,居右虚左;行功走趟,左右往返,循环不已;收势结束,有始有终,回归原地。充分表现出民族传统方位学的观点。 从起势动作看,形意拳的三体式,为基础套路的开始姿势。按照传统习惯练法,起势要站在场地的右侧,身体面南向北的方位,方可开始演练。根据阴阳五行学说,北方属水,性阴,南方属火,性阳。人体面向南,背向北,形成了向阳背阴之势。这一面南向北的起势姿势,又与古代“负阴抱阳”的哲学观点相吻合。老子云,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。它讲的是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二气对立而统一的意义。当对立的阴阳两气交融时,就能达到“和”,形成统一。这一学说,对我国传统的风水方位学影响极大。如在建筑上,象征权势的官府,有“天下衙门朝南开”之说,老百姓的住房有面南为正、为上、为吉的称谓。这一传统思想自然而然地影响到武术界,形意拳当然也不例外。如果说,演练形意拳起势方位是受“负阴抱阳”和风水方位学的影响,那么,“居右虚左”则是受古代儒家“尊左卑右”封建礼教等级观念的影响。在我国传统的礼仪中,对宾客和长辈,要“虚左”以待,敬让于左方。长期以来“世皆以左为上”,因此形意拳起势,居右虚左,正好证明了形意拳家谦恭礼让,武德为上的道德风范。另外,古人也有以方位表示“吉凶祸福”的说法。如“君子居则贵左”“吉事上左,丧事上右”。征战打仗,也被视为是不吉利的事。因此,有“用兵者贵右”之说。如果以此联系起来分析,形意拳术套路演练,虽然不是用兵打仗,但其内涵也有技击攻防意义,也不能说与兵战全然无关,也还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的。所以,形意拳演练套路,仍然遵循“吉礼左还,顺天以立本,武礼右还,顺地以利兵”的传统俗规,而从场地的右侧,开始起势动作。 从行功走趟(段)看,形意拳基础套路结构,都以双趟进行演练。每趟又以四步或六步的偶数为组合。单趟由右向左,双趟由左向右。根据个人体质,运动量可大可小,为增加功力,左右往返,循环不已。但形意拳演练,规矩甚严,阴阳分明,朴实无华,动作简单,天天如此,显得“刻板单调,枯燥无味”。如果细细琢磨品味,文化内涵极其丰富。一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中“阴阳转化,阴阳相济,阴阳消长”的观点,行功走趟不能一直不停地由右向左,即由西(阴)向东(阳),或由左向右,单向练习。如果长期以往,一味单方向练习,就会出现阴盛阳衰,或阴消阳长,破坏身体平衡。因此为求平衡,就必须正反方向,阴阳转换,左右往返,以求其“和”。二是从传统美学的角度看,形意拳也讲究左右对称,成双配对,均衡协调等美学原则。三是从宇宙观来说,“天下之理,终而复始”,“天下万物运行规律是周而复始的”。(《程氏易传.恒传》)形意拳练法上讲究,阴阳互易变化,实质上是一个圆或圆弧运动。因此,套路演练上周而复始,左右往返,是符合天体运动规律的。再者古老的宇宙观“天也无际,无始无终”;佛道的“空”、“圆”道理;春夏秋冬,四时节气的循环运行;乡民的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活方式。这些自然法则,都显现着阴阳转换,周而复始的观点,都对形意拳套路形式,从思维模式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 从套路结束的收势看,形意拳很讲究要成背阴向阳之势,负阴抱阳之象,与起势一样,必须回归原位。即从场地右侧起,再回到场地右侧原方位上。这一收势与起势的一致性,也恪守着一种传统的理念。《易经》云,“无往不复,天地际也”,老子云,“万物旁作,吾以观其复也。天物云云,各复归于其根”,都体现着有去必有归,复归其本源的哲学思想和宇宙间时空循环的传统意识。收势回归到原来的方位,正好说明受有始有终,无往而不复这一传统哲学思想的规范。另外,炎黄子孙,历代相传,都有依恋故土的心理,崇尚落叶归根的爱国主义美德。因此,善始善终,始终如一,寻根归宿的民族意识和伦理道德,自然而然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。形意拳套路结束动作回归其原位,也正好反映了我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心理。综观形意拳套路的起势、走趟、收势的形式结构特点,不难看出,传统的民族意识和风水方位学,已经形成了形意拳套路演练形式上比较明显的特征。 四、形意拳功法修炼以道功道术为要旨 由心意拳衍生而来的形意拳,虽然名称叫法有别,功架拳式有异,但拳理拳法同出一源。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,不仅受传统的古哲学思想影响,而且与宗教,特别是道教思想、道功道术有着紧密的联系。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,很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长生不死。从而,也发展了一系列道功道术。其中道家的摄生术,内丹术对形意拳的功法修炼,影响尤为深远。所以,我们学习形意拳不能不研究道家的功法,我们研究形意拳传统文化内涵,不能不探讨道教及其道家思想、练功方法对形意拳产生的作用。先师云,“精拳者必精于道”。鲁迅先生也曾说过:“中国根柢全在道教”。道家思想对形意拳的影响不仅全面深刻,而且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。 在形(心)意拳的发展史上,据有关文字资料记载,其鼻祖及主要承传人都与道教有关。如被誉为形意拳鼻祖的圣贤忠义之士岳飞,就一直被道教所奉祀。中兴形意拳的一代宗师姬龙峰,据传,在道教圣地终南山玉柱峰下修炼,得岳武穆王拳经,创六合心意拳。祁县戴(隆邦)氏心意拳的先祖戴伯苗,也曾在武当山学习道家内功。山西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先生曾事师于大同云霄观主持任圆亮,习道家龙门派性命双修功法。从河南、河北、山西三大流派中流传的主要拳谱看,一是《守洞尘技》,本身就是道教《七部尘技》中的一支。二是《形意古拳谱》全书始终贯穿着道家思想及其道功练法术语。三是在此基础上,各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,也莫不对道教经典颇有研究,而且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,定向发挥,深化理论,形成了形意拳比较完善系统的拳理拳法和练功方法。民国年间,一大批形意拳专著问世,把传统的古哲学思想与形意拳融为一体,并以道家思想来解释形意拳之理性。《拳意述真》一书就颇具代表性。 形意拳的拳与道相合的思想,使道家的内丹功法成为形意拳的主要修炼功法,并逐渐加以发挥发展。形意拳强调“心意”的作用,逐渐形成了形意理论的突出特点。“全凭心意练功夫”就是对形意拳本质特征的概括。“心意”一词来自佛学典籍《俱舍论》“心意识体一”。道家受《内经》等古代传统形神统一观的影响,也特别重视行气、导引、意守、抱一、存想、内视、调息等意念作用,进而形成内丹功法。宋朝道教养生家陈抟形成了内丹理论,并绘《太极图》加以说明。祁县戴家拳创立丹田桩功(蹲猴势),全名宇宙乾坤六合势,形如母体胎儿有三屈而折之势,融入了古代宇宙观和道家丹田术。形意拳与戴氏心意拳,虽练法有别,但丹田功仍是形意拳之精髓。《形意古拳谱》说的好,“静养灵根气养神,养道养功见天真,丹田养就长命宝,万两黄金不与人”,揭示了丹田功的可贵及其实质意义。其中“灵根”一词出自道教《太玄经》,“丹田”一词也来源于道家。丹,道家谓之金丹,有永刚不坏之性,有园陀无亏之义,被誉为先天虚灵性体。田,谓之炉鼎,金丹由此烧炼而成。所以丹田为生命之源,也是人体的动能之源。丹田功法,在形意拳来讲,并非炼什么金丹,而是练气、练劲。形意拳之所以内劲气足,也正是由于丹田中的气不断地聚藏与发放的结果。实际上,丹田功即是练气的功夫。拳经云,“人身以气为本,以心为根,以息为元,以肾为蒂,终离不开呼吸二字”。形意拳从实践到理论都很注重“气”,气在技击、养生、修心、哲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,是形意拳的精微所在。气又分为三种,一是无极之气,道家写为“炁”;二是五谷之气,通常写为“氣”;三是呼吸之气,我们指空气,大气。形意拳内功修炼,则是由呼吸之气回到无极之气,要返朴归真,回归自然。不难看出明显地带有道家思想及内丹术的特点。“阴阳反复丹自结”,形意拳内功“由无极而入静,由虚无一气而渐生,由太极而充盈,由两仪而循行,由三才而贯通,由拳术而运用”,其过程是练意、调神,使人体气机变得协调。由于丹田的重要作用,而形成形意拳内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功法——丹田功法。其练法有小周天功法和大周天循环法。围绕丹田,拳家们各有侧重地发展而演变成不同形式的练功方法。山西、河北、河南三大流派的丹田功,练法形式虽不尽相同,但都讲究“气盛劲足,丹田劲变”,“发放劲力,气自丹田吐”,“内劲发于周身,丹田一动无不动”等来自丹田的各种劲力说法。可见,形意拳十分重视丹田功法、气劲学说。 在形意拳的功法修炼上,所讲的三层道理即“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,炼神还虚,炼之以变化人之气质,复其本然之真也”,也是渊源于道家“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、炼虚还无”四步功法中的三步练法。在第一层功夫,炼精化气的过程中,把道家功夫的“炼己、调药、产药、采药、封炉、炼药”等六步修炼法,经过体悟、改造,移植到形意拳中,形成小周天功法,打通任督二脉,真气循环运行,并将口中津液意送丹田,道家谓之“玉液还丹”。此步功夫是筑基的功夫,全在下丹田修炼。在此基础上,进行炼气化神,以大周天循环法连通奇经八脉,十二经络。待以上两层功夫打下一定的基础,全身气血贯通,随心所欲,才算是具有了比较高的气功修为。因此,形意拳也称内功拳。当然,所谓的大小周天运行练功,实际上也只是意念強化气血运行而已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形意拳的主要承传人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形意拳功法修炼以道功道术为要旨,为根本法则,是和得益于道家的摄生内丹术分不开的。总之,我们练拳这所以要悟道,是由于道具有虚静、柔弱、朴素、自然、无为等基本的思想特征,而这些富有哲理的思想特点,对于提高练拳的层次,达到练拳的高境界,又颇具宝贵的指导意义。 五、形意拳伦理道德以孔孟仁学为准则 在“礼仪之邦”——华夏民族的文化沃土中萌生发展的中华武术,无论哪门哪派,都十分重视道德伦理精神。传统的伦理理论,是一门关于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道德的学问。两千多年来,一代一代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影响。形意拳作为关系人体生理和精神的修炼拳道,自然会受到更大的影响。形意拳把武德和拳艺均视为一种追求高品位的修养。而其行为和修炼的道德判断、价值取向的伦理思想,便是首居中华民族正统地位的儒家孔孟仁学。孔孟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,也是形意拳门道德行为的准则。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“修己治人”。孔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是严以律己,重视礼义仁德,做人要光明磊落。孔子的忠实信徒孟子也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仁义。孟子曰:“仁,人心也。义,仁路也”。关于“仁”的内容,在《论语》中解释为“仁爱、宽容、谦恭”。“子路问仁于孔子,孔子曰,能行五者于天下,为仁矣。请问之,曰,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”。由孔孟提出的这种仁德思想,成为人们涵养道德、处理人际关系的应持态度。同时,孔子还十分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,并提出“志于道、据于德、依于仁、游于艺”的思想。这些基本思想也都成为形意拳门尚武崇德的主要精神。为更好地了解形意拳伦理道德精神,以下我们从形意拳之拳谱内容、授徒规矩、技击思想、侠义行为、涵养品德等几个方面,简单分析孔孟之道对形意拳的影响。 从《形意古拳谱》看,全书贯穿了传统伦理、孔孟仁学思想。《形意古拳谱》实际上是后人翻版的《岳武穆王心意拳谱》,是清朝乾隆年间及其后来流传的一种心意拳谱。多少年来,广为传抄,产生了较大的影响,书的开头有六个前提,每段都用较通俗的语言讲述孔孟仁学思想。如“其君子怀仁而慕义”,“做人崇忠厚之心”,“常存仁义之心,能消除万事之凶”,“世道人道之维持,何赖乎?赖乎礼而已”,这些都是孔孟仁学的精粹。书中,由无名氏所作的《六合拳•序》不仅明确指出“天下之治道有二,曰德曰威。天下之学术有二,曰文曰武”,把德明显地置于首位。而且,对形意拳之鼻祖岳飞的伦理精神“气节、刚毅、礼贤、忠孝、智勇”大加赞扬,使学拳之人生敬仰崇拜之心,树为学习之楷模。同时,对岳飞运用《孙子兵法》的仁德思想也作了肯定。“曰,‘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。’张浚尝问用兵于王(岳飞)。王曰,仁、信、智、勇、严缺一不可”。从书中的拳学主张、拳理拳法看,也作了符合阴阳、五行、六合等变化观念的解释。而且,明确提出,“所谓真传者,名虽曰武,其实贵和,和者,智与勇,顺成自然之谓也”。这一传统的伦理思想,中庸之道,渗透于形意拳的各个方面,起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和积极影响。 形意拳门收徒传艺,择人甚严,以德为先。崇尚武德是形意拳门的优良传统。形意拳谱明确指出,“此艺三教三不教。何为三不教:贼盗者不教;愚鲁者不教;无义者不教。何为三教:孝悌忠信者可教;有刚有柔者可教;机谋灵通者可教”。形意拳门授徒传艺提出的“三教三不教”的门规,是符合孔孟之道伦理精神的。这就是说,作为一个形意拳师一定要坚持武德第一,武艺第二的原则。把人的道德品质视为习武之先决条件。形意拳家布学宽先生常说:“艺好不如性好”。并常告诫弟子,要遵循先师古训,不可轻易传人。《形意古拳谱》曰,“六合自古无双传,多少玄妙在其间,假若妄传无义人,招灾惹祸损寿年”。“武艺虽真窍不真,费尽心机枉劳神,祖师留下真妙诀,知者传授要择人”。根据择人而教、择德而教的思想,形意门授徒传艺,如果没有合适的人,宁可不传也不轻传。所谓合适的人,那就是人品端正、符合传统伦理思想的仁义之人。 涵养品德,陶冶性情是形意拳修炼的一大乐趣。形意拳具有形意合一,内外兼修,练意调神的特点。其养气、练气、练意、练神,尤其注重修心养性、内在情感的培养和品性道德的内涵。拳师们一生修炼心意,不仅在功夫和拳技上,功力增加、技艺提高,同时,对养成有恒的习惯,坚强的意志,坚定的信念等品质也是一种自我磨炼。这种操守内外一致,涵养道德的行为方式,练习日久,自然会使人身心协调,变化气质,消除浮躁气息,养成刚柔相济的立身精神,获得正确的人生观。我们强调形意拳气在心性修养中的作用,就是说养生要养气,养气需修心,修心应修德。以思想作为修炼的基础。“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”。自然地使练习者的内在意识和动作结合在一起,去体悟人生、涵养道德,进而接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,给人带来新的情趣和愉悦的享受,从中更好地理解形意拳的内涵。因此,习武健身,修身养性,以德自律,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,是练形意拳的主要价值取向,也是“天人合一”观在形意拳修炼方法上的体现。 形意拳“防御为能,顾打结合”的技击特色,体现了孔孟仁学思想。形意拳虽有技击性强的特点,但与人相较,决不可随意出手伤人。拳经云:“万事归于善”。孔孟之道的仁义礼智信,“仁”作为道德体系中五德之首,运用于形意拳技击思想中,则是以宽厚精神,坦荡胸怀,以及谦恭、审慎的态度对待,即使对不正派的人也要做到仁至义尽。布学宽先生的论述“意拳之拳法,主张先守后攻。既能安全自己,又能克制对方,……,在技击中以武德为重。在自卫的原则下胜敌。故往往不是先发制人,而是后发制人”。“战斗即要伤人,非在万不得已时不要轻用。即以斗争求和平之意。拳法亦同此理。事关武德甚重,学者必须注重”。因此,太谷形意门老拳师在切磋拳艺时,都十分注意应有的胸怀,谦恭的态度以及互相尊重的友爱精神。另外,关于车毅斋大师与日人较剑术时曾有这样的记载,“日人奋然临,毅斋慢然应。倭败色沮”。一个“慢然应”,体现了形意拳家武德为先,先礼后兵,从容应战的技击特色。把争取胜利的个性特征,纳入了“以礼而行”的范畴。 儒家的仁爱思想体现在武林中则表现为英雄侠义行为。孔子曰,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”。孟子曰,“君子之仕也,行其义也”。要“舍生取义”。这一“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”的美德是做“仁人”的准则。也是形意拳门倡导的行为标准。不少形意门人,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,见义勇为,为民除害。并且,时时处处以仁爱思想助人为乐,行善积德,受到人们的称赞。圣人孔孟提倡“大勇”,反对“小勇”,强调武勇以国家大局为重,而不要在小事上做出争勇斗狠之举。形意拳历代掌门大师都立意倡导义气之风,重视伦理,讲义气,讲诚信,忠厚老实,互相友爱,主张德、智、义、勇以民族利益为重。这与孔孟仁德思想是完全一致的。如形意拳大师车毅斋、韩慕侠等,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,奋然打擂,战胜外国武士,为国扬威,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,受到人们的敬重。 另外,在师徒关系方面,更显现出孔孟的伦理道德思想。形意拳门一向推崇和信奉“尊师重道”的高尚品德,强调“一处投师,百处学艺”。“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”。“师父是绝对权威,弟子要谨从师教”。以及“师承传递,以字论辈”等等说教,无疑都是伦理观念对形意拳界的深刻影响。 六、形意拳健身养生以“天人合一”为境界 形意拳是一种独具华夏民族特色的养生之道,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。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,结合医学理论,解说人身体内组织结构,生理功能,互相关系,并以阴阳变化互易之理,创编出以锻炼人体五脏为主的五行拳,仿动物特点之长,创编出十二形拳,以灵活肢体,疏通十二经络,对调节人体平衡,强化气血运行,起着整体的滋补和康复治疗作用,其修炼的理想效果,则是“天人合一”之境界。所谓“天人合一”,即是天人一致,天人相通。老子曰,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表明天即道,道即自然。《慧命经》曰,“盖道之精微,莫如性命。性命之修炼莫如归一”。庄子更认为,“天人本一”。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”。所以,事间一切人和事都应顺其自然,合乎其道。这一传统的“天人合一”观念,对形意拳修心养性理论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。 《拳经》云,“天为一大天,人为一小天”,“固灵根而动心者,武艺也;养灵根而静心者,修道也。所以,形意拳术与丹道合为一者也”。孙禄堂先生在《意拳述真》一书中指出,“天地之间,万物之理,皆道之流行分散耳。人为一小天地,亦天地间之一物也。故我身中之阴阳,即天地之阴阳。万物之理,亦即我身中之理也”。形意拳讲人与自然和谐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,是说人作为一个小宇宙,也必须遵循宇宙法则。让人体本性和宇宙达到共振,与自然相融,以求得身心和谐,天人合一,回归自然。形意拳修心养性之理,其渊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讲的“中庸之道”。车毅斋先生云“形意拳之道,合于中庸之道也。其道中正广大,至易至简,不偏不倚,和而不流,包罗万象”。这与天人合一观是一致的。它的精华是“和”,即和谐之意。其内涵是阴阳平衡。因此,“和谐”成为我们现实生活和练拳活动中,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。形意拳以道为准则,性命双修。“内包其真,外包其德,真德含容其体”。主张凝练生命的深度,提高精神境界的层次,力图通过修道积德,练意调神,涵养品性,内外合一,以追求完善人体生命的价值及其完美。此拳重内、重气、重合、重神。讲究“内三合,心与意合,意与气合,气与力合;外三合,肩与胯合,肘与膝合,手与足合”。这种“合”,既是动作协调一致、和谐平衡的技术要求,也是内在的心意思维与外在的形象动作相合一的表现。形意拳的站桩练法,无论浑元桩,还是三体势,都要求“合”,意守丹田,独立守神,以意领气,以气运身,以达静松通灵之态。从而,把自己置身于天地之间,采宇宙之信息能量,夺天地日月之精华,与大自然融为一体,把人体生物场和宇宙磁场有机地结合起来,使人体小宇宙和天地大宇宙的能量信息沟通,相互作用,相互统一,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。 形意拳修炼,讲究人体自身之平衡。根据“天人合一”“阴阳平衡”的思想,“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。夫人之一生,饮食不调,气血不和,精神之不振,皆阴阳不和之故也”。(孙禄堂《意拳述真•自序》)所以,人体失去平衡,就会危及身心健康。形意拳锻炼的实践证明,阴阳的结合,五行的调合,对人体的疾病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。以五行拳之术,练五行之体。以形意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,来加强提高内五脏之间互相资生,互相制约的生理功能。从相生关系看,脾(土)主运化,化生水谷之精微以强肺(金);肺气清降而助肾(水);以肾水之精而养肝(木);以肝藏血而济心(火);以心之热而温脾(土)。其五脏之功能循环不已,和而互生。从相克关系看,肺气清降,抑制肝阳上亢;肝顺达又可疏泄脾郁;脾运化可限制肾水滥;肾滋润可防心火烈;心阳热,可制约肺清太过。五脏相克之理,可互相限制太过、太偏。这样,体内相辅相成,水火济济,阴阳自然得以平衡。形意拳修炼的过程,也是平衡与不平衡两者关系的相互转化过程。体弱多病者,通过锻炼,恢复健康,达到平衡,是低级水平的平衡。继续锻炼,又打破平衡,获得新的平衡,乃是中等水平的平衡。坚持不懈,精益求精,最后达到内外调和,身体强健,精力充沛,益寿延年,才是高层次的平衡。这种循序渐进,渐次提高的形意锻炼方法,是符合医学和生理学理论的。这是因为在练习形意拳的时候,通过活动筋骨肌肉,使用劲力,气血畅通,使身上各种细胞受到破坏。而后,在生长产生新的细胞,以适应新的需要。所以,各种新旧细胞的更新换代,自然会使体力增加,功夫长进,身体逐步强健。我们应该懂得,练形意拳换力换劲,劲力生长的道理,寓刚柔相济之法,就是提高人体的平衡层次之法。 形意拳还强调,在努力锻炼人体生理平衡的同时,又要重视修炼心理的平衡。《吕祖入道集》一书指出,“欲明修大道,欲诚其意,先正其心”。要以诚实、仁爱、宽容、理解之心,面对一切人与事。力求道德的完善,“养性得天和”。“君子之心终日坦荡,安之若素,日久,自然产生浩然之气也”。这种重视精神和心理的养生作用,也是形意拳内外兼修,优化自我,完善自我,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。如果,为人处事谦和礼让,守仁,守义,能与人为善,互帮互爱,就能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信息场,特别有利于功力的提高,行为符合于大道,就会身心平衡,统一和谐,德高功亦高。“拳术中亦重中和,亦重仁义”。就充分说明了形意拳既求生理平衡,又求心理平衡。心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,是必修的。它是伦理观念和平衡和谐思想在形意拳中的反映。另外,“天人合一观”还十分重视养气。“气为生命之源”,它是传统养生学的精要。古人云,“人之生,气之聚也。聚则生,散则死”。“长生之要,以养气为根”。从人体的生命气数看,人一生中又大体分为五个阶段,即母胎期为胎气,婴童期为盈期,青年期为盛气,中年期为中气,老年期为负气。意拳修炼,就是要改变人体气数,努力使负气转中气,中气转盛气,逐渐回归胎气,变化人之气质,复其本然之真。形意拳用意练拳,行拳练气,静养与动养相结合,其内涵是练意调神,练养并重。把练拳健身与修心养气,修性养心与涵养道德融为一体,由德术双修,来培养人们的浩然正气,以实现人的身体与精神,即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。 形意拳重意识,重养气,顺自然,修品德,把天体与人体相结合的平衡和谐特色贯穿于形意拳练法之中,奇正相生,刚柔相济,左右平衡,阴阳相合,水火济济,天人合一,揭示了人体生命的基本规律和保健的根本法则。拳谱云,“练到至虚,身无其身,心无其心,方是形神俱妙,与道合真之境”。从而,使形意拳形神一致的锻炼方法,发展到了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。形意拳是功夫拳,需要不懈地修炼,逐渐下功夫去体味去悟通。只要我们注意掌握四时运转规律,把握时间火候,坚持体悟拳理拳法,养正气,顺自然,适应自然宇宙和人体之和谐,养生养气,修心修德,则天人和谐,人际和谐,人体自身和谐。所以我认为,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平衡的境界,返朴归真的境界,也是练形意拳所追求的境界。 综上六文所述,不难看出,形意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,传统文化是形意拳的灵魂与核心。形意拳运动与中国古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,形意拳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不仅是颇具民族传统体育浓厚色彩的内功拳、健身拳、技击拳,而且是蕴含古传统文化特色的哲理拳、文化拳。虽然名曰拳术,实在是中国文化中的大道。可以说,形意拳文化是一个以“拳”为载体,含有哲理性、科学性、艺术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。它对于建设文明社会有着特殊的贡献与自身的价值。笔者试图通过对形意拳传统文化内涵的透视,以提高对形意拳文化品位的认识,引起人们对形意拳文化价值的关注。 2000年5月撰稿于太谷文庙院

下一篇:三体式

Copyright © 2010-2017 czbgz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
Powered by 常州八卦掌
Designed by 朱斌技术博客